日头升至中天,暖融融的阳光洒在鲁南丘陵上,给枯黄的草叶镀上一层柔光,驱散了晨间的凉意。 李海波驾驶的日军卡车一路颠簸,历经长途跋涉,终于在九月十二日下午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——叠窝寨。 这处山寨依旧静卧在群山环抱之中,四周森林茂密、崖壁陡峭,进谷的唯一道路两侧,高耸的峭壁形成天然屏障,狭窄处仅容一车勉强通过,还是记忆中易守难攻的模样。 上次来时的破败景象丝毫未改,成排的茅草屋早已坍塌大半,断壁残垣间杂草疯长,空无一人的山谷里,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,透着几分死寂。 李海波望着眼前的景象,心中了然——看来孙保民当初计划把这里打造成根据地后方基地的设想,终究是因为战局紧张、资金匮乏而搁置了。 他缓缓停下车,目光扫过寨口的开阔地,没有任何暗哨痕迹,显然孙保民的接应部队还未抵达,任谁也不会想到,李海波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物资送过来。 他熄了火,跳下车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,幸好昨晚在野外睡了一觉,不然还真挺不住。 他深吸一口山间清新的空气,随即开启“顺风耳”异能,方圆百米内的细微声响都清晰传入耳中——风吹草动、虫鸣鸟叫,唯独没有人类活动的气息。 确认安全后,他沿着杂草丛生的路径缓步探索前进,脚下的枯枝发出“咔嚓”的脆响,惊起几只山雀。 昔日的聚义厅旧址依旧蛛网遍布,屋顶早已塌陷,只剩下半截石墙孤零零地矗立着。 聚义厅下的密室还是上次离开时的样子,显然这大半年来,孙保民根本没有回过这里。 李海波没有停留,径直朝着山谷最深处走去——那里藏着他此行的最终目的地,一处被密林巧妙遮掩的巨大天然山洞。 洞口依旧宽敞,门前的开阔地早已被杂草覆盖,若非上次来过,很难想象这片密林中竟藏着这样一处隐蔽之所。 李海波走到洞口,先是仔细检查了四周,确认没有任何人迹或日军、伪军的侦察痕迹后,才深吸一口气,走进了山洞。 李海波不再耽搁,心念一动,随身空间里的武器弹药便源源不断地涌出:先是十五门崭新的九二式步兵炮,稳稳砸在洞底,炮身排列整齐。 紧接着是六十门九七式迫击炮,密集的“砰砰”声在山洞中回荡。片刻后,洞口至洞深处便竖起一片密密麻麻的炮管,宛如一片小型炮阵,气势骇人。 随后便是轻型火力装备:一千具掷弹筒整齐码放在炮阵一侧,筒身套着保护套,箱与箱之间严丝合缝。 一千两百挺九二式重机枪的包装箱紧随其后,墨绿色的木箱上印着日军军火标识,堆叠起来如同一堵堵高墙。 两千挺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的箱子则相对小巧些,却也很快填满了山洞的剩余空间,木制包装箱层层叠叠,几乎把山洞塞得满满当当,只留下一条仅供一人通行的窄道。 最后是四万支全新的三八式步枪,依旧是封装完好的木箱装,每箱十支,整整四千个木箱。 山洞内部早已堆不下,李海波只能顺着洞口向外延伸,在门前的开阔地上堆起一座座小山。 武器之外,弹药更是源源不断:箱装的步枪弹、机枪弹、步兵炮炮弹、迫击炮弹如流水般涌出,很快在武器旁堆成一座座更高的小山,总数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高强度战役。 李海波又掏出两千把王八盒子,连同配套的弹匣和子弹箱一起放在最外侧。 想起鲁南根据地缺枪少弹更缺油料,他顺手放出几百吨从上海真如仓库缴获的日军汽油、柴油。 最后想了想,又从空间取调出汉口机场缴获的六门日军九八式二十毫米高射炮——这种高射炮既能对空防御日军战机,也能平射摧毁碉堡工事,实用性极强。 他留下一门和一百多发炮弹以备不时之需。 待最后一批物资落地,整个山洞及洞口开阔地已被武器弹药填满,密密麻麻的包装箱与油桶散发着金属与木材的混合气息,透着一股足以改变战局的威慑力。